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手持花剑,步伐灵动,每一次精准刺击都引得观众席阵阵低呼,他以绝对优势摘得桂冠,他叫姜鑫瑞,年仅13岁,却已是国内击剑圈内小有名气的“希望之星”,赛后,这位腼腆却目光坚定的少年分享了他的感悟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场上,你只能靠自己——没有退路,也没有依靠。”
从羞涩到闪耀:剑道上的蜕变之旅
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,始于七岁那年偶然观看的一场国际比赛。“当时觉得运动员们戴着面罩、手持长剑的样子特别帅,”他回忆道,“但真正接触后,才发现这项运动远不止‘帅气’那么简单。”初入训练馆时,姜鑫瑞是个连大声说话都会脸红的男孩,沉重的防护服、复杂的基本功、枯燥的步法练习,曾让他多次萌生退意。
“第一次持剑对抗时,我连剑都握不稳,”他坦言,“对手一击过来,我下意识闭眼,结果摔得很狼狈。”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市级选拔赛上,姜鑫瑞因紧张导致动作变形,首轮即遭淘汰,赛后,教练只对他说了一句话:“剑道就像人生,输赢都得自己面对。”
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年幼的姜鑫瑞,从此,训练馆里多了一个“自虐”般的身影:每天额外增加两小时步法训练,对着视频反复纠正动作,甚至吃饭时都用筷子比划攻防路线,母亲心疼地表示:“有次他脚底磨出血泡,简单包扎后又继续练习,问他为什么这么拼,他说‘妈妈,我在比赛时不能再害怕了’。”

这种坚持在一年后见到成效,在省际邀请赛中,姜鑫瑞首次闯入八强,虽然止步半决赛,但他在败局中表现出的顽强斗志赢得了对手的尊重。“那场比赛后,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,”姜鑫瑞说,“击剑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击败别人,而是如何面对自己。”
孤军奋战:赛场上唯一的“依靠”是自己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句看似简单的话,在姜鑫瑞看来是击剑运动最残酷也最迷人的真理,他解释道:“裁判口令响起的那一刻,所有教练指导、战术安排都成为过去,你能依赖的只有平日积累的本能和临场决断的勇气。”
这种体验在去年的全国俱乐部联赛决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当时姜鑫瑞对阵卫冕冠军,在比分落后的危急关头,他注意到对手习惯在进攻前轻微抖腕。“那个瞬间,我回忆起训练时模拟过的应对方案,”他说,“没有时间犹豫,必须立即行动。”最终他连追三剑逆转取胜,这场胜利被媒体称为“少年老成的战术典范”,但姜鑫瑞更珍视的是心理层面的突破:“当我独自面对压力并战胜它时,获得的自信是任何夸奖都无法替代的。”
这种“靠自己”的哲学已渗透到他的生活中,文化课老师反映,曾经遇到难题就求助的姜鑫瑞,现在会先独立思考解决方案。“击剑让我明白,真正的成长发生在独自面对挑战的时刻,”他说,“就像在剑道上,你的每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结果——这种责任感推动我不断向前。”

自信的源泉:从“我能行”到“我可以”
谈及比赛如何塑造自信,姜鑫瑞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最初站上赛场时,我满脑子都是‘千万别失误’;现在想的是‘这一剑该怎么得分’。”这种转变源自无数次的实战锤炼,心理专家分析,击剑运动特有的即时反馈机制——每一剑的结果都清晰可见——能快速构建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。
姜鑫瑞的教练向我们展示了一组数据:三年前,姜鑫瑞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的胜率仅为38%;而本赛季这个数字跃升至79%。“技术提升只是部分原因,”教练强调,“关键是他学会了在高压下保持冷静,现在即使落后5剑,他依然相信能翻盘。”
这种自信在最近一场国际青少年交流赛中得到完美展现,面对人高马大的欧洲选手,姜鑫瑞在适应对手节奏后大胆变阵,用灵活的步法化解力量差距,最终夺得银牌。“站上领奖台时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‘战胜自己’,”他回忆道,“当你克服内心恐惧,专注做好每个动作时,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”
未来可期:剑指更高舞台
随着奖牌增多,姜鑫瑞的生活也悄然变化,他成为校园里的“击剑推广大使”,课间常被同学围住请教剑术,但他最珍视的身份仍是“普通学生”:“比赛成绩只是暂时的,不断超越自己才是永恒课题。”
眼下,他正为明年的亚少赛做准备,训练计划表上,除了常规技术训练,还增加了心理抗压课程。“我想证明中国击剑新生代的力量,”谈及梦想,他语气坚定,“希望有天能站在奥运赛场,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实力。”
国家青年队主教练在观摩比赛后评价:“姜鑫瑞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天赋,而是他理解并践行了击剑运动的本质——在绝对孤独的对抗中完成自我超越,这种特质将支撑他走得更远。”
离开训练馆时,夕阳正好,姜鑫瑞收拾好装备,对着墙上的冠军照片轻轻点头,然后转身走向更衣室,那里,另一柄花剑正静静等待明日晨光——等待这个少年继续用剑尖书写属于他的传奇,正如他所说:“每场比赛都是与自己的对话,当我独自站在那条长14米的剑道上,我知道,能依靠的只有过去的努力和当下的勇气,而正是这些时刻,让我真正相信自己可以面对任何挑战。”
				
				
				
				
				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