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清晨的阳光透过哥特式拱窗,洒在 Butler 图书馆的木质长桌上,费若秋——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叱咤国际剑坛的击剑运动员——正低头翻阅着一本厚重的《国际关系理论》,他的手指修长,曾紧握花剑在赛场上划出凌厉弧线,如今却轻抚书页,仿佛在触摸另一种人生的纹理,从法国尼斯到美国纽约,从剑道到学道,这位25岁的年轻人选择了一条令人意外的道路:暂别职业赛场,以全额奖学金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,攻读硕士学位。
剑锋上的荣光:一段辉煌的击剑生涯
费若秋的击剑故事始于童年,8岁时,他因偶然观看一场击剑比赛而被“像舞蹈般的博弈”吸引,从此踏上剑道,16岁入选中国国家少年队,18岁赴法训练,加入尼斯击剑俱乐部,在法国——这个现代击剑的发源地与文化中心——他不仅打磨技术,更吸收了欧洲剑术的哲学精髓。“击剑是身体的象棋,”费若秋在专访中回忆道,“每一剑都需计算,但真正的高手懂得在瞬间直觉与理性间找到平衡。”
他的职业生涯堪称耀眼: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男子花剑银牌、2021年喀山世锦赛个人第八、2022年世界杯上海站金牌…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米兰大奖赛,他连克三位世界前十选手,闯入四强,国际剑联官网曾称他为“东方来的优雅刺客”,法国《队报》评价其风格“兼具东方的灵巧与西方的战术纪律”。
就在职业生涯巅峰期,费若秋做出了让圈内震惊的决定:暂别赛场,赴美求学。
转折点:为何选择哥大?
“很多人问我是否因伤病或状态下滑而离开,其实恰恰相反。”费若秋微笑着,眼神坚定,“正是在我竞技状态最好时,我意识到击剑不应是我生命的全部,运动员生涯短暂,但学习是一生的旅程。”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,源于他长期的知识渴求与人生规划,在法国期间,他已通过线上课程完成巴黎政治学院的政治学证书项目;疫情期间,他自学通过托福与GRE考试,成绩优异。“哥大的国际公共事务学院与我关心的话题高度契合——全球治理、体育外交、可持续发展,我希望未来能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,推动击剑运动在发展中国家普及。”
他的申请文书以“击剑与外交的共通语言”为主题,论述了体育作为跨文化桥梁的价值。“面试时,我分享了在法国与来自伊朗、塞内加尔选手训练的故事——尽管政治背景不同,但在剑道上,我们通过同一套规则相互理解,这种经验对国际关系领域同样珍贵。”
跨界挑战:从赛场到课堂的适应
过渡期并非一帆风顺,第一个学期,费若秋坦言遭遇了“文化冲击”:“运动员生活节奏明确——训练、比赛、恢复,但学术世界完全不同,需要长期专注与思维深度,首篇论文我只得了B-,教授批注‘论证如冲刺般急切,缺乏持久张力’。”
他将击剑训练的毅力转化为学习动力:每天清晨5点起床阅读,课后与同学组建学习小组,甚至将击剑战术中的“预判”思维应用于课堂辩论。“正如观察对手肩部微动预判攻击方向,读文献时也要捕捉作者论证的潜在脉络。”
他成为哥大击剑俱乐部荣誉教练,每周指导校队训练。“教学相长,解释技术要点让我对击剑有了新理解,就像重新学习母语的语法。”

融合之道:击剑哲学与学术思维的对话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与学术有深层次共鸣。“高水平击剑讲究‘距离感’——何时进攻、何时防守,做研究亦然,需知何时深入细节、何时退后观全局。”他特别提到法国哲学家梅洛-庞蒂的身体现象学,“击剑是具身认知的完美例证,剑成为身体的延伸,这种体验让我对‘知识存在于身体’的理论有了切身理解。”
他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“国际体育组织治理改革”,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权力结构与文化偏见。“欧洲中心主义在击剑规则制定中依然存在,比如器材标准对亚洲体型不够友好,改变需要既懂体育又懂政策的人才。”
未来愿景:搭建体育与教育的桥梁

费若秋计划在2025年完成硕士学业后重返赛场,目标直指洛杉矶奥运会。“但这次回归会不同——我将以学生运动员身份,同时继续研究。”他憧憬创立一个非营利组织,资助退役运动员转型学术或管理岗位。“太多运动员退役后陷入迷茫,其实他们具备顶尖的抗压能力与纪律——这些是任何领域成功的基石。”
他特别关注中西体育教育差异:“法国俱乐部体系强调体育是生活一部分,而非全部,中国年轻运动员常面临‘二选一’困境,其实体育与教育可相互滋养。”
哥大教授艾伦·威斯汀评价:“费若秋代表新型运动员——他们拒绝被单一身份定义,勇敢探索生命广度,他的经历证明,卓越可与多元并存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走向体育馆,那里有他在哥大的训练伙伴等候,剑袋与书包交叉背在肩头,象征他此刻的人生状态——一手执剑,一手持书。“有人问我是否怀念全职运动员生活,”他系紧鞋带,准备踏上剑道,“但我认为,真正的成长始于离开舒适区,击剑教我直面恐惧,学习给我理解世界的框架,我正准备书写人生下一回合——无论赛场还是课堂。”
				
				
				
				
				
				
发表评论